2008年1月,当乔布斯从纸袋中拿出Macbook Air时,人们震惊又兴奋,笔记本居然还能做得这么薄。
不久后,主编看到Macbook Air千里迢迢来到中国,高兴地说:“去找个纸袋吧!”
不得不说,不久前,科技领域还处于一个比拼创新的时代,比如索尼的vaio p,kindle DX,谷歌眼镜.但不久之后,这些创新被实用主义取代,不成熟的技术迅速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,规格统一的批量产品畅销全球。
可以说,很多公司更看重股东的回报,而不是实现自己的奇思妙想,务实作风盛行。但务实模式并不是终极模式,然后,就是我们看到的著名的烧钱模式。
有多辉煌,就有多尴尬
东四环由南向北,经常路过乐视大厦,不禁想起那个“噎死我的梦”的年代。和乔布斯差不多的贾跃亭,最后也没有带来一个创新的苹果。
现在,乐视的牌子已经不在楼上了,讨债的帐篷也没了。一切风平浪静,尴尬却继续在互联网圈上演:
年前便利蜂做数学题,排队高达千万人退ofo押金,赞推996,滴滴开始大量裁员。从易到用车被指不付现金,到人人车传言,从途歌每天只退15个用户押金,到爱屋吉屋倒闭……当时有多辉煌,现在有多尴尬。
很多事情似乎都预示着一个现实。资本已经不愿意为了未来可能的利润而疯狂投资来支持企业。资本更愿意看到现在不烧钱,盈利表现更好的企业。
记得自行车共享最火的时候,国外有人评论说这是个傻逼生意,模式行不通。如果10万辆自行车不能带来积极的好处,那么1000万辆自行车可以吗?
国外品牌的优势是没有那么多用户。很早他们就会考虑如何细化,如何盈利,因为用户总数非常有限,大量用户翻身的现实条件并不具备。但是,这也使得它可以被精耕细作,从而创造出一种在任何地方都具有竞争力的模式。
当然,企业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开始盈利。比如唯品会,一旦扭亏为盈,就会持续盈利。但是这个一定的规模肯定是达不到用户基数的天花板的,但是应该是有空间的。但如果烧钱,不是用户的消费者就变成了用户,用户规模往往会在这个时候逼近整体互联网人群。
毕竟便宜谁不想要呢?
证明自己,请先盈利
曾经,资本喜欢投资大型互联网项目,因为市场太小,想象空间太小,容纳不下这么多钱。然而,像液晶面板这样的大型项目风险大、回报长,不是理想的选择。
这样,能够快速爆发、聚集用户、有转化方式的互联网项目受到青睐。
但他们渐渐发现,在投资理财方面被割了韭菜的普通用户,其实还是挺愿意来企业羊毛的。你有你的上市方式,我有我的安慰。
持续送羊毛可能会让用户累积成一件毛衣,但无法形成正常付费的习惯。用户还是喜欢买欧美的化妆品,还是认可神仙水,还是想买苹果手机和笔记本,还是想有一个星巴克……无论是产品还是品牌,国内企业都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事实上,国内企业不仅在资本的催促下过于焦虑,也缺乏管理等内功,很多方面都是如此。
首先是管理问题。
近日,JD.COM表示将在2019年底前淘汰10%的副总裁级别以上高管,引发舆论关注。但这难道不是大企业避免陷入徒劳、失去增长动力的常规方式吗?不这么做的公司能高速发展吗?
在大企业中,拥有一定权利的高管为了完成自己的业绩,往往会做很多对业务和用户没有意义的事情,可能只有对KPI考核有意义。
一些公司没有想清楚的业务,可能是在一些高管的唆使下走错了方向,比如百万赢家问答。其他公司现在在做什么?
一看到商机,马上让人招。虽然很多项目不需要投入厂房设备,但是这种决策方式真的比传统制造业和农业更先进吗?
其次,是细节。
国内很多大企业肯定能制定出完善的品牌战略,也确实收到了很多效果,但是和国外品牌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。如果你在外企工作,你会发现细节是多么的严格和全面。
现在国内电商都在为新零售和线下突破做准备,但细看细节,可能还是有太多需要改进的地方。但现在很多企业最看重速度和规模,认为口碑可以通过优惠获得,忽略细节的现象随处可见。
41231be4c3cbf45ee5661418abf?from=pc" img_width="500" img_height="289" alt="科技互联网大调整:证明自己,请先盈利!" >粗糙的管理与盲目的自大,在资本充沛的时候,可以被掩盖下去,但在现在,资本更为理性的时候,就会显示出很多不足和伤害。在这种状态下的企业,要发展,要盈利,都变得更为艰巨。
问题是,能烧的钱总是有限的,地主家也不会一直有余粮,比如易到用车的大股东韬蕴资本近日就发布内部通知,称公司因耗费大量资金挽救易到,融资自救难以到位,目前已无法支撑现有团队继续运营……
与其让企业在拿了无数轮融资后说一句sorry,不如让其马上就变革朝着盈利方向使劲。
2019年科技互联网的大调整已经开始,证明自己,请先盈利。